6月2日下午6点,一名男子被紧急送往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急救医生胡白波介绍,该中年男子跑步10公里,临近终点时出现乏力及意识障碍,测体温40.5度,患者呈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的状态,皮肤灼热,身上湿透了。医生表示:“当天气温达到33℃左右,天气闷热、又有剧烈运动史,突发意识障碍、高热,这是热射病。上冰毯、冰帽,冰块!用纱布包一下放在大关节处,开两路静脉输液,用冰盐水,现在降温是第一要务,不然生命都有危险。”患者妻子称:患者平时的身体状况很好,两三天就会去跑一次步,也没有什么慢性病。医生说:“他这个叫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死亡率比较高,前期将体温快速降下来是关键,如果能在两小时内将体温降到38度以下,那么后续的希望就比较大。”将病情和预后向家属解释之后,患者被收入了ICU进一步治疗,经过治疗,该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已逐步脱离了生命危险。
无独有偶,近日,长沙的谭女士,就因为跑了2公里步,中暑被送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救治。33岁的谭女士三年前养成了跑步的习惯,最近,她所在公司举办8公里快乐跑活动,谭女士心想,练了三年,拿个名次应该没有问题,她很积极地报名参加了。比赛当天,谭女士非常兴奋和激动,一开跑就一马当先。但跑了2公里后,她突然感到全身不适,出现头痛、头晕的状况。休息5分钟后,她忽然晕倒、伴有呕吐、呼吸急促,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39.5℃。同事王女士介绍,她当时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把大家都吓坏了。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谭女士心动过速达140次/分钟,血压明显下降,达到休克程度。急诊医学科吴凯医生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后,初步诊断热射病。科室急救团队迅速对她进行物理降温及输液补液,经过紧急对症治疗,谭女士恢复了神志,病情逐渐缓解。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凌受毅主任医师介绍,热射病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热损伤疾病,其致病原因是机体剧烈运动后,或暴露于极端热环境时,体内热量蓄积远超散热而导致的核心体温上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体温急剧升高(通常大于40.5度)为特征。根据病因不同,热射病分为两种: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主要见于老年人,通常有慢性病基础,他们对于体温调节能力较低、各项生理机能下降,暴露在闷热环境中极易发生经典型热射病,这类热射病相关死亡率高达50%。劳力型热射病是一种偶发的急症,它的发生与剧烈的体力活动直接相关,主要累及运动员、体力劳动工人、消防员、军人等,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以往类似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环境下,从事类似的体力活动并未发生过任何意外。上述病例,就属于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平时坚持锻炼,体质较好,没有慢性基础疾病,若发病之后治疗及时,通常死亡率不超过5%。夏季来临,空气温度和湿度都较高,是射射病的高发期。高温天气会影响身体对体温的自我调节机制,尤其是当空气湿度也较大时,汗液蒸发的散热机制就会受阻,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一旦机体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就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这就好比电脑在持续运行的高温环境中,容易发生运行减慢甚至死机一样。热射病就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跑者平时在夏季训练的时候应该如何预防热射病呢?
1、挑选气温比较低的时间段跑步,选择通风良好的环境。2、跑步的时候,可以用水浇在头上,或者湿毛巾等方式来降温。同时,注意停下来休息。3、及时补水。跑步的时候,最好能够自己带一些水,能够做到补水自由。
4、一旦觉得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停下来,千万不要硬撑。如果出现了大量出汗,脸色苍白,疲惫无力,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和昏厥等症状,降温后无好转,就立即就医。5、可以利用手环或者手表,来检测自己的体温,如果体温异常升高,一定要停下来,并做好降温措施。6、跑步时候,最好结伴而行,一旦发现同伴出现因为热射病(皮肤灼热,体温过高)晕倒情况,一定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并尝试利用各种办法快速有效降温,这是对热射病救治来说最为重要,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黄金法则。亲爱的跑友,关于夏季跑步,您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