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该懂的心理学
文:言 若
每次有人与我说“你真了解我。”我会笑说:“心理学不是白学滴。”此时对方会立刻用略带后怕和些许崇拜的眼神打量我,那神情仿佛心理学是玄学或巫术,不仅能洞察人性,还能预见未来……
其实,心理学并不神奇,它的本质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心理学并不抽象,而且在日常生活应用得极其广泛。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几个跑者经常遇到的小故事中折射出的心理学现象吧。

(一)
先问一下,你开始长跑有几年了?我想大多数人应该不会超过七年。不是说跑步也有“七年之痒”,而是因为我国的马拉松发展是从2014年出现苗头,2015年开始迅速发展,2016年出现喷式扩张。
你听说过“半马怡情全马伤身”吗?那么,你跑过或打算尝试马拉松吗?我想你说会说“当然”,原因是想挑战自己。或许吧。但多少人不假思索地加入跑马大军,且盲目去与别人比跑量、拼速度,这就是心理学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盲目从众往往会导致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除了跑马,再比如买跑鞋。某“4%”被世界顶级运动员踩在脚下,不知被多少人放在心上。我没买。经济不允许我任性,大脑也让我保持冷静。用最接地气的话说,“笨想想好了”,顶级选手的装备怎么可能适合我们草根呢,给你配一把冲锋枪你首先得有扛着它跑的能力。全马以447配速跑下来的我,穿朋友的4%试跑两公里,一个小下坡,5分配把我摇的头晕眼花,而且我的核心不算差,跑姿也说得过去。
(二)
我们都听说过量变到质变,所以很多跑友认为跑量决定速度,月跑量从150km到250km,甚至定下超过400km的目标。然而,且不说过犹不及,任何事想要成功,都不是单一的因素。
这就是心理学的“短板效应”,也叫“木桶理论”,说的是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木板组成的,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一根木板。也就是说短板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如果不关注步频步幅、不强化核心力量及腿部力量、不提升心肺功能、不进行长距离拉练,在没有找到自己的短板以前而只关注跑量,即便每天跑一个半马,想要速度提升也是极其艰难的。在你的目标中,劣势才是进步的限制因素。

(三)
有跑友的朋友圈上写:“娃发烧折腾到凌晨一点半,早上闹钟响,挣扎了十分钟才从被窝爬出来,跑两公里不到就被电瓶车撞了,一早上就见血,真tm倒霉,早知道还不如多睡会。”在他看来,这场“天灾”只是偶然发生,但心理学的“海恩法则”则认为任何事故都是有原因的,并且是有征兆的。
一点半睡下,晨跑,算六点起床,也就只睡了四个多小时,睡眠不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灵敏性下降。如果精神饱满即便电动车同样的速度与角度向他驶来,他应该也会提前看到并矫捷地做出反应。
海恩法则同样适用于跑步中屡见不鲜的受伤情况,就像那句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受伤。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状态多关注,发现并控制征兆,伤痛是可以避免的,健康奔跑是可以做到的。
(四)
记得去年某场半程马拉松,气温略高、十几个拱桥,加上前夜几乎一夜未眠,我跑了143的PW。一个朋友从某群中截图给我,内容是“水怪不可能跑这个成绩,要么是给谁当私兔,要么又是卡着奖金跑的”。
我确实有折返时数名次的习惯,但这次是真的尽力跑了,不然能力范围内一定会给自己留三个名额的余地,而不是冒奖金中最后一名的风险。
别人对我跑出此成绩的结论,归因于“首因效应”。因为四年前我第一次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就在杭马跑了女子第二名,次年首马跑了326。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误导性和不稳定性,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失之偏颇。

(五)
跑全马经常在30公里左右出现“撞墙”现象,你以为只是体能问题?那为什么跑半马也会在15公里出现力不从心的感觉?心理学有个现象叫“半途效应”,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
大量的事实表明,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克服半途效应的方法主要有三个: 一是合理选择目标。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因此选择目标的时候不能自轻亦不能自大,恰到好处最合适。二是适度增强个人的意志力。需根据实际能力设置合理的目标,也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力。磨炼意志力的方法很多,比如跑全马,每个月进行一次30-35的长距离拉练,无论严寒酷暑都不间断。三是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增大对自己的认可度的同时也是一个成就感的累积过程。试试我说的方法,从心理上征服半途效应。

(六)
最后一个故事,为你献一计。你跑步占用许多与家人共同的时间,家人会唠叨“就知道自己跑,也不管家不管娃”;马拉松赛季,你想去跑几个双金赛,家人会抱怨“省内跑跑就算了,还出去跑?”
这时,你就可以用心理学中的“拆屋效应”来拆招,本人亲测,屡试不爽。
拆屋效应,指先提出很大或很多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或较少的要求,后者通常很容易会被接受。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所以如果家人说你只知道跑步,你可以说“xx叫我去喝酒,xx叫我去KTV,xx叫我去打牌,是好久没聚聚了”。家人八成没好脸色地说“聚什么聚,有那时间还不如去跑一圈。”
再说出去跑马,你可以先假装无意间流露出某某去x国跑马了,xx跑了世界大满贯,你也决定像他一样x年内跑完世界大满贯。估计你的话音还没落,就听到“还世界大满贯?中国大满贯不够你跑的?”
跑步之余,学会观察,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