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真的是意外吗?
文:言 若

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场白露一场霜。又到“白露”,这是你跑过的第几个白露了?老话说,白露不露,意思是到了白露时节,气温开始下降,昼夜温差变大,尽量不要再将皮肤裸露在外面,容易让寒气进入身体。
听了这话,南方跑友忍不住笑了,“如果不是为了防晒,一年到头跑步都不会穿长袖,节气在我们这里不存在的”。
在这里给大家稍微科普一下:24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完全确立了。在南方地区貌似不靠谱,一是因为我们祖国幅员辽阔,跨度大,二是因为年代久远,如今全球在逐年变暖。大概是为了合理地解释节气现象,所以才有了“秋老虎”等说法吧。秋老虎指三伏天以后短期回热的天气,天空晴朗少云,日照强烈,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
对于绝大多数跑友来说,高温天跑步真的太难了,当我们翘首以盼的酷热总算过去了,却还有人对它依依不舍……
某天群里因为一位跑友受伤而讨论起受伤的话题,我问大家觉得什么时候最容易受伤。我说的“时候”并不是指时间,却不知被谁把节奏带偏,一年四季几乎说个遍。

按照时间捋捋:有说二、三月的,因为春节吃的多运动的少,马上开始新赛季,身体还没进入状态;有说四、五月或者十、十一月的,参加比赛太多导致疲劳;有说九月的,刚捱过炎炎夏日,天气凉爽控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有说寒冬腊月的,因为天气冷,冰雪路面太滑,容易摔倒……发现了吗?
好像只有六、七、八三个月份在跑友心里是“安全月”,因为天气炎热,跑量小,速度上不去。这时那位对酷热念念不忘的跑友说“夏天也挺好啊,不用热身”。其实除了这位跑友所言,大家说的都对。
1、 状态欠佳的情况下盲目比赛;
2、 频繁参赛、休息不充分、身体得不到良好的恢复;
3、 忽然一时兴起,控制不住自己;
4、因路况等原因导致摔伤扭伤等外伤
除了这几个常见的受伤原因外,还有一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如:
5、 跑姿不标准。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坐或站,颈部不会发酸,但如果把头向左或右偏15°以上,没几分钟就会出现不适感。这就是偏离了医学上称的“中立位”。现在你明白了,在错误的情况下,运动得越多,时间越长,伤害也就越大。

6、 因为自身能力不够而引发的损伤。跑步看似一项十分简单的运动,却不知每跑一步都需要全身200多块肌肉的共同协作。核心力量不够跑起来会摇晃、距离长了会含胸;肌肉力量不足则无法支撑一定的速度。
7、 身体超负荷。如上面跑友说,频繁参赛透支身体是一方面,如果训练强度过大,往往会因为心有余力不足而导致应力性骨折等问题发生。另外大体重和无基础的新人受伤多是出于急于求成的心里,常控制不好跑量和速度所致。
8、 不适合的跑鞋。大家都知道参加不同的运动应该穿不同类型的鞋子,这是因为鞋子会被根据各项运动的特点进行功能性的专业设计。就像我们不会穿篮球鞋去踢足球,同样,尽管都是跑步,我们也应该根据速度的快慢、距离的长短、体重的大小和足型的差异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鞋子。所谓术业有专攻,选对鞋子能够从源头减少运动损伤。

9、 忽略热身的重要性。很多人会混淆热身与身热的概念。从词汇属性上看,热身是名词、是动词,身热是形容词。热身包含但不仅限于身热。我们常说的因为天气热而感到身热,属于被动热身,而通过一系列特定活动使体温升高才是由内而外的主动热身。
热身俗称准备活动,它不仅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对我们普通跑友来说,认真对待热身更能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一次有效的热身,可以降低软组织粘滞性,预防肌肉拉伤;可以增加神经传导的速度,提高肌肉酶活性;可以唤醒机体,对即将到来的运动做好全面准备;可以调动心肺,缩短进入最佳跑步状态的时间;可以激活神经系统,让我们跑起来更专注,动作更协调…简而言之,热身就是为后续的训练或比赛做准备的。
当然,在夏天肌肉的粘滞性没有其他季节那么明显,产热和散热也变得更快,热身时长可以相对缩短。但是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工,无论因为天气热、以为强度小或者时间仓促而不进行热身就开始跑步都将埋下受伤的隐患,从而让你欲速而不达。
10、争强好胜的心。伤病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而竞技体育从不是出于追求健康的目的。更高更快更强是运动员们不惜一切代价的目标,别忘了我们却只是以跑者自居的跑步爱好者。
所以,什么时候跑步受伤的概率更高?不是春天夏天秋天或冬天,也不分白天和黑天,而是在你未曾正确对待它的每一天。
天气逐渐转凉了,希望跑友们从这个秋天开始,能够用认真的态度轻松地奔跑,体会到身心健康的美好。
全国跑团线上邀请赛
正在火热报名中……
详情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
